30 歲過後的人生變得如何?
本篇收錄30歲後我體會到的幾件事
獻給現在是30歲或30+的你。
20-30在遭遇了這麼多的難關與生活的掙扎,
#我失去過更珍惜擁有,雖然難免容易傷感,
往後的人生都為自己而活,以自己的感受優先,
感受到身體的初老現象,髮量、食量、體力,
變得更加貪婪時間、金錢的欲求和彈性,自我實現的爭取。
會專心想要在自己有限的資源下做到最好,
珍惜每一個關係,而不是毫無界限的揮霍,
無論親疏遠近更加無情地切割、放下吸取能量容易削弱消磨自己的人事物遠離。三十歲後形成兩種極端同時共存。
辨識和覺察自己的心靈空間,
過去已經歪掉、壞掉的歷史傷痕,以非常緩慢的龜速修復,重拾力量。
分崩離析後的今天,我慶幸我還是我,沒有放棄,也感謝那些在我還沒發光之前一路還沒放棄我的人。
1.明白每個人都不一樣
經過了求學階段銜接到社會新鮮人時期,見識到跟你同班同校,本來是同個生活圈同個戶籍地到後面畢業後各奔前程,在校就能感受到貧富差距,出了社會每個人喜歡的、時間注意力,關注的焦點都不同自然也會發生多年後話不投機,或以前覺得很熟悉現在不怎麼對盤「因為你所處的世界與對方不再相同了」,還有「混」的如何有人創業經商、有人斜槓、有人出國留學,都讓你可以感受到每個人是多麼不同, 也因此每個人所獲取的資源和起跑點都不同, 追逐的方向不同,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而二十幾歲或許也能知道差異,但是三十歲後的我可以去欣賞差異,而不會是比較心態,呈現出一種你很好但我也不差的平衡。
2.在意時間和成本的取捨概念
三十歲後「禁不起等」的感受越來越明顯,十幾歲孩童少女時,覺得時間是無窮無盡的,可以揮霍熱血,例如追星排隊、或熬夜K書製作專題,或是等一個不愛你的人回心轉意,付出很多徒勞無功這類的青春紀實,回過頭來身為女性,三十拉警報適逢生育年齡這種生物角度,總是能夠提醒你時間的無情,以至於年紀的焦慮對比時間的重視,這種轉變悄悄到來,例如我開始會在意珍惜自己的時間,帶著這樣的意識我便從過去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的時間,開始更加注重自我發展和內心安頓,並非無止盡的付出。
有了成本概念,無論是金錢成本還是機會成本,以及精神層面的成本,年輕時,我會為了追求一時的興趣或理念而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心力,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在面臨更多的責任時,開始權衡每一筆花費的實際價值,或如何取捨拿什麼換什麼,當然也是有做錯決策而導致浪費的經驗讓我會小心花在刀口上。不再盲目跟風購買過度消費,但這並非讓我變成斤斤計較的人,而是考慮細節以及長遠規劃,讓我不再腦熱,舉例:我會選擇整理師來協助房間動線的規劃,我可能不再單純一昧追求低價,而是考慮整理師的專業、時間的安排以及對我個人的意義以及長遠來看效益是幸福感導向。
3.開始重視健康
三十歲後的我開始有了白頭髮!我也看到了我臉上笑起來的細紋便深了,魚尾紋出現了,老這件事,便是歲月增加的硬傷,機器用久了會壞,人老了身體體能流失的膠原蛋白那是貨真價實的反應在身體上,對於健檢以前仗著年輕本錢,現在看到健檢報告就知道,以前的過度用力使用身體器官的現在都會找上門討債,不僅是肉體的健康,心靈的健康我也同樣關注,開始諮商,關注一些身心疾病的頻道內容,學會放鬆和減壓的方法,冥想和健身房運動,開始吃原型食物,甚至愛喝手搖的我開始戒糖…(失敗又重來), 健康一輩子的功課。
4.人際斷捨離,
30而立後,會明白自己的極限、限制,把能量拿回觀照自己,不會再像過去年輕時,什麼局都要參加,或一直對外結交人脈那麼汲汲營營,反而會注重人際品質,不會全部都在追求彼此連結推心置腹,保持距離也很自在的關係,有玩樂的朋友、也有低潮時能夠陪伴的姊妹。有品質的社交,彼此能專注聆聽,會定期清理通訊錄、社群好友的清單,對於沒有交流對於頻率觀點落差懸殊話不投機,也不會一定要對方懂,漸行漸遠慢慢淡出交集,不會像年輕時對離散這麼介懷、走心,比起「對方喜不喜歡我願不願意當朋友」會轉向關注自己,社交談話是內耗還是滋養和朋友之間連結是否有品質?
5.不逞強,懂得表達需求。
延續上列所言,表達感受學會回頭照顧自己,是慢慢長出的能力。
以前的我總是不願意麻煩別人,凡事自己來,因為不想被別人覺得自己是爛草莓,不獨立,也渴望被欣賞認同和喜歡,所以有討好式的付出,或是會有那種示弱=認輸極端的想法,但當自己矜久了,也會生病、或壓抑不舒服造成許多負擔,無論是健康的反撲或是情緒的爆發都是讓自己身心俱疲。
三十歲開始重視自己的聲音,不想再繼續人際關係中盲猜,而開口說出自己的需要是要練習的,需要承認、認領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也要能預設說出來未必要人理解,而是尊重自己的感覺。而我發現當我開始這麼做的時候,跟伴侶之間的關係減少通靈的次數,也就減少了關係中的失落,而是聚焦在處理解決問題本身。
6.知道自己yes or no
如果有人問我25歲以前的自己和30而後輕熟齡的自己有什麼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明白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變得更加篤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愛做的事情也會比過去更勇敢的拒絕!而那份拒絕的底氣是來自於「對自己的認識」。
知道自己的能耐能承擔什麼樣的後果或者選擇不要是不是更加的簡單許多?
而選擇要的所面臨的是不是自己願意接受,辨識適合與不適合有自己的觀點。
發表評論